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950年山东师范大学建校伊始,就设立马列主义教研室,1960年2月新建政治系。历经多次学科院系调整,2011年3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2019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为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教育部首批“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团中央首批“青马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依托单位,入选首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文明实践中心共建单位、首批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部,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
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学部现有在职教师122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1人,专兼职硕士生导师66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5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4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等荣誉称号5人次;入选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6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0人次;获评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17人次。
培养体系完备,学科实力突出。学部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和学科教学(思政)等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山东省高峰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取得B+成绩的基础上,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等次,取得历史性新突破,入选“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4%,位列第12位,荣膺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五星级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A类潜力学科。学部现有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基地、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省部级以上平台6个。
教学特色鲜明,改革成效显著。学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哲学4个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哲学专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探索“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部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山东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思政课教研平台5个。2019年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思政教改项目近2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1项;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学部教师获国家级、省部级思政课教学比赛奖励27项,其中,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
学术成果丰硕,社会声誉优良。2019年以来,学部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1项(重大项目9项,重点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累计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4项;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CSSCI来源期刊和“三报一刊”共发表论文350余篇;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主办或承办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年会、“文明互鉴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学术会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峰论坛、首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等学术研讨会40多场次,学术交流合作实现新发展。
二〇二五年八月
学院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1号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正德楼
邮 编:250358
联系电话:0531-86181650 8618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