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以来,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学校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学习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加强理论研究,突出一个“深”字;发挥专业优势,扩大学习教育成果,突出一个“新”字;边学边改中围绕师生所需,着力解决师生实际困难,突出一个“实”字,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加强支部建设,严格学习标准,学习教育做到位
加强组织建设是教育活动有序推进的保障。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伊始,学院党委认真梳理党员组织关系归属,充实调整党支部成员组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了牢固的组织基础。通过细致调研,广泛听取意见,调整成立了4个在职教工党支部、2个退休教工党支部、2个研究生党支部和3个本科生党支部,选拔党性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学生担任支部书记,健全支部委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党支部书记认真组织本支部的集中学习交流,严格集中学习的请销假制度、补课制度。做到会议通知全员覆盖、因事请假严格把握、缺课必补不留遗漏,使全体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深受教育,收到良好的成效。

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围绕教学科研,动员全体教师都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教育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专业理论研究相结合,与思想认识提高相结合,突出一个“深”字。学习教育中,全院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三本必读教材,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在工作部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撰写读书笔记,记录学习体会和收获。有的老师撰写了近十篇学习札记和心得体会;有的老师结合专业理论,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有的老师撰写读书笔记近两万字,早已写满所发的笔记本。处级以上党员干部的心得体会,每位班子成员都认真独立完成,有的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从思想和感情上畅谈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有的围绕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从学术研究上探讨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创新,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活动载体,自选动作搞扎实
学院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优势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阵地,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活动载体,扎实搞好自选动作。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究、宣传交流和实践教育上大做文章,在扩大学习教育成果上突出一个“新”字。

加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究,占领学习教育制高点。按照山东省党建研究会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全国“毛泽东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研讨会”征文活动。通过回顾和缅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和党的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入学习毛泽东党建思想、特别是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运用好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时,应山东师大报社的专题约稿,结合中共党史、革命史,围绕学院或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探讨,撰写相关理论文章,以专栏的形式发表。
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整合宣传资源,开辟宣传交流新阵地。通过组织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党建理论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结合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实际,积极准备系列专题讲座,为学校成立宣讲团做准备。同时,在学院网站上开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交流学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情况;转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评论员文章20余篇,开辟理论学习宣传的新阵地。

扩大群众路线学习教育成果,积极为全省教育实践活动做贡献。2012年学院开展与山东省党史陈列馆合作共建“党员教育实践基地”活动以来,充分利用党史陈列馆这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先后选派120名优秀学生党员到党史陈列馆担任义务讲解员,接待参观学习的省直市直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达三万余人。有20名同学被济南市党史委评为优秀党史宣传员,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被团省委评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7月10日上午,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和其他市委常委来到党史陈列馆,进行党的历史和群众路线现场学习活动,认真听取了学生党员的讲解,给予了高度评价。
坚持边学边改,注重工作实效,师生困难早解决
按照教育实践活动不分阶段、不搞转段,学习教育、查摆问题、建章立制三个阶段贯穿活动始终,相互衔接的要求。学院坚持边学边提高,边查边改正的原则,对学院师生反应较集中的问题,在现有条件下能够解决的问题,坚决予以改正和落实,在关心师生工作生活上突出一个“实”字。
学院积极落实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三联系,三走进”活动。“三联系”是联系支部、联系系部、联系年级。学院党委统筹协调,安排每一位班子成员都要联系一个学生党支部、联系一个系部教研室、联系一个研究生或本科生年级。联系支部要了解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指导基层组织建设和支部活动;联系系部要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关心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所需,共同规划推进学科学位点建设;联系年级要广泛接触学生,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走进”是走进教室、推门听课,走进宿舍、问需于生,走进长清、值班服务。要求每名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八次深入课堂,了解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听课情况,征求师生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每名班子成员每学期要四进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听取学生对学校学院教育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按照学校关于教学单位长清校区值班的有关规定,每天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在长清校区值班,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为教师上课教研服务,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目前,学院班子成员已及时与所联系支部、系部、年级建立了联系,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与教师约谈等形式,了解师生所需、所盼、所难,加以汇总,及时改进。学院了解到本学期在长清校区全天有课的教师中午无法午休,影响了下午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身体健康后,立即决定将学院在长清校区的办公室改为一室多用,将院长室、书记室和三个系部办公室辟为教师午休室。购置了沙发床、电热壶、微波炉等用品,由学院统一协调管理,每天能安排十几位需要午休的教师休息。同时为自带饭菜的教师热菜热饭、烧水解渴,解决了老师的现实困难。另外鉴于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压力大、任务重,好多人身体长期处于疲劳和亚健康状态,学院决定在学校统一组织查体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身体状况,在某些项目上进行单独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应广大师生的要求,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文体活动,增强师生交流,减轻紧张的工作学习压力,为师生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在下一步教育实践活动中,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紧密结合学院实际,对学习教育情况“回头看”,对“四风”问题再聚焦,进一步开展谈心谈话,通过真诚交流沟通,互相帮助提高,进一步强化督导检查、整改落实,使党员干部思想上有触动、工作上有行动、师生们有感动,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