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学刊》2025年第3期发表我院宋惠芳教授学术论文《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巴黎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异化构型的塑形与转向》。文章认为,在《巴黎手稿》的国民经济学话语场境中,马克思激活了自主性批判理论实践,动态地塑形了非同一性的异化构型。始发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笔记本I》,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单个人—类本质”二元对立式异化构型内提出了异化劳动;经由《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对作为交往媒介的货币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突破了此前的单个人视野,生成了对凸显社会关系的交往异化的思考;最终,在《笔记本III》中,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的主体颠倒和批判性折返,马克思在人学现象学基础上接纳了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构型,从而建构了作为解放理想的“共产主义”。通过文献考古学和文本思想史双重学术尺度回到《巴黎手稿》文本群中的复杂思想实验,厘清异化构型转向的发生地平和逻辑界限,有助于理解青年马克思哲学思考的原像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